首页 > 热文 > 头条 >

人民日报记者揭示:谁是权威人士?

发布时间:2023-05-05 11:17:14来源:网络转载

本文作者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任龚雯、人民日报财经采访室副主编许志峰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"新闻战线",原文标题《谁是权威人士?》,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。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华尔街见闻立场。

在第 26 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,《五问中国经济——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》获得深度报道一等奖。

《五问中国经济》刊发后,新华社全文播发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口播摘要,其他央媒紧跟,全国 31 个省份的党报均在重要版面转载。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,各大网站、各类媒体竞相解读,仅在百度检索页面就逾 135 万个。路透社、法新社、《华尔街日报》等百余家外媒闻风而动,大量转发并评论。" 权威人士 " 在新媒体上连续刷屏,并占据微信、微博、客户端的最热门话题,阅读量数以千万计。《五问中国经济》被称作 " 有关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访谈 "" 关心中国经济者必读 "" 可以载入经济新闻史册的作品 "。很多省市、部委、企业、智库等组织专题学习和研究,就连平素 " 高冷 " 的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,逐字逐句揣摩 " 权威人士 " 的话语。2015 年夏的全国经济报道研讨班,将此文列为必学材料。人民出版社破例推出 " 权威人士 " 访谈中英文单行本。

从组织策划、议题设置、内容生产到时机选择、版面编排、媒体推送全过程,《五问中国经济》体现了把握 " 时度效 " 的稳与准,展示出主流媒体应有的权威性。

站在权威发声的高点

——关键时刻一锤定音,向全社会准确传递中央的信号

《五问中国经济》最鲜明的特质,不仅在于独家原创,更在于权威发声,精准、系统、全面传递了中央对经济形势和推进改革的立场、判断、决策。" 权威人士 " 的强音通过人民日报这个权威平台传播,产生了 "1+1>2" 的化学反应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,下行压力较大,各种争议、质疑、猜测此起彼伏,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多变阶段。对经济形势应当怎么看?推进改革应当怎么办?众声喧哗,观点迥异,分歧加剧。人们对权威声音处于 " 饥渴 " 状态,迫切期待来自决策层的明确信号和权威研判。

正是基于这一考量,《五问中国经济》自最初策划伊始,就定位于高端、独家、权威,力求以最权威的发声回应最集中的关切。我们积极联系能够权威诠释中央精神的最佳对象——中央核心经济决策部门,在深度采访、吃透精神的前提下,依靠长期的专业积累,根据新闻传播规律对经济热点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研究,力求起势足、视野宽、判断准、解析透、概括新,赋予报道独一无二的权威性。高站位、高标准、高层次、高质量,让《五问中国经济》在众多宏观经济报道中脱颖而出,真正担纲了 " 定海神针 " 的角色。" 权威人士 " 现身党报,轰动效应连续升温,报道非但没成为 " 易碎品 ",反而使全社会的讨论越来越热烈、认识越来越深入、预期越来越稳定。财经界有一个说法:" 没仔细读过‘权威人士’,都不好意思自称是搞财经的。"

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

——不自说自话,力求问题切中要害、通篇都是干货

经济转型期,话题广、热点多、社会关注度高、舆情分歧也不小。在乱花迷眼的问题面前,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既要紧跟中央精神,又要紧扣社会热点,否则就是自说自话。权威性绝非高处不胜寒,而是要有热气、接地气。《五问中国经济》全文 6000 多字,就新闻报道而言是长篇幅,受众却反馈 " 很过瘾 ",并无冗长之感。个中关键,是这篇 " 权威人士 " 访谈精准设置议题,敏锐把握热点,不搞 " 穿靴戴帽 "" 虚晃一枪 ",而是实打实,通篇 " 全是干货 ",句句点中穴位,犹如丰盛美味的新闻大餐,让人读得酣畅淋漓。

我们设计了一套具有较高解读难度的提问。" 五问 " 包括: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?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?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?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?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?每一问都扣住热点,牵动人心。从五个大热点切入,形成五条主线,并进一步细化、深化为 10 个更具体的问号,将庞大繁杂的经济形势话题清晰地串联起来。有专家评论:" 没一句废话,信息量特别大,如果铺陈开来,至少要两三万字。"

直面经济运行的难点

——不唱高调,不避矛盾,实事求是,让报道更具说服力

《五问中国经济》对于复杂问题、敏感问题、两难乃至多难问题,不回避、不遮掩,直击难点,剑指痛点,敢于触碰 " 纠结点 "。比如,关于结构调整中的洗牌,文中坦言:" 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。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。结构调整等不得、熬不得,也等不来、熬不起,只能主动调、主动转。" 对于经济下行压力,报道认为:" 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,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,拿出给力的措施。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,但也不必惊慌失措。" 又如房地产、债务风险、产能过剩等各种经济难题," 权威人士 " 都没有轻描淡写、大而化之、隔靴搔痒,而是将矛盾摆在桌面上,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抽丝剥茧。正视困难,实事求是,警示风险,让整篇访谈更具说服力。

呈现思想内涵的亮点

——不仅让人看到结论,还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论,鱼渔兼得

经济报道同质化竞争激烈,要在铺天盖地的稿件中高出一筹,必须以质取胜。这个 " 质 ",来自思想深度。

与一般经济报道相比,《五问中国经济》不是只看眼前问题、就事论事,而是牢牢把握大局、大势、大政,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,有较强的思想性。文中诸多真知灼见、新知妙见、远知预见,得到公众特别是专业人士的肯定,也体现了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。正因如此,《五问中国经济》被各类智库、市场机构和业内人士视为研判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参考,该文发表当天,多家券商甚至连夜开会研究《五问》。有专家称 " 权威人士 " 访谈是 " 导航式对话 "" 方法论对话 "。这再次说明,党报不仅是 " 新闻纸 ",更是 " 思想纸 ",不仅要有独家信息,更要有独到见解。

打造吸引眼球的卖点

—— " 盘活 " 新闻资源,做足 " 好奇营销 ",创新表达方式

《五问中国经济》的最大卖点,无疑是 " 权威人士 " 这个身份。" 说什么 " 颇费思量," 谁在说 " 更是大有讲究。报道最终采用 " 权威人士谈 " 的新形式,不明确亮出受访对象的身份、姓名,引起受众的浓厚兴趣,激发出很大想象空间,对报道的迅速广泛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,全社会竞猜 " 谁是权威人士 ",仅此一点就形成舆论热浪,使报道影响持续发酵。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猜测议论,公众普遍认为 " 神秘权威人士 " 传送了中央的声音,关注焦点也从 " 权威人士 " 的身份转向 " 权威人士 " 的论述,这一结果完全符合报道的策划意图。有评论说:" 这是一次出色的好奇营销 "" ‘权威人士’一词火了!"

(更多精彩财经资讯,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 App )

(责编: wang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