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生活 >

互联网女皇报告中文(互联网女皇别低头)

发布时间:2023-10-23 12:57:51来源:网络转载

这些天,朋友圈被“互联网女皇”刷屏了。

玛丽·米克尔的《互联网报告》提出了许多问题,女皇揪着大家的头发去飞翔。关于《互联网报道》的读后感很多,未消化之前,三虎不敢轻易妄言,继续学习。

只是,弱弱地承认,其实我是今年才知道玛丽·米克尔。

为人不知米克尔,便称英雄也枉然。

女皇的报道,每年出炉时可谓君临天下,万人景仰。

于是,禁不住花了一些时间,研究一下女皇的前世今生。然后知道一些基本情况,还有一本经典的书《华尔街的肉》。

2、泡沫破灭,皇冠坠地。

浪潮之上,神人辈出。

泡沫破灭,跌下云端。

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,玛丽·米克尔也遭到诸多质疑,遭到了欺诈指控,甚至不得不转行。

那时还有另一位与米克尔齐名的明星分析师,美林的亨利·布洛格特,他因成功预测了亚马逊股价将突破400美元而知名,并因此被美林挖角。但是科技股泡沫破灭,明星分析师们人人自危。2001年布洛格特被美林解雇,很快他就深陷欺诈诉讼,成为华尔街贪婪的替罪羊。米克尔同样面临欺诈指控。与美林抛弃布洛格特不同,摩根士丹利力挺米克尔,并被怀疑销毁了泡沫时期所有的私人电子邮件证据。米克尔有几年转行在干别的,在舞台上消失了。

最关键的是,互联网复苏了,又迎来波澜壮阔的成长。而挺过了难过的几年,米克尔又被互联网浪潮冲上巅峰,得以拾起她的皇冠。

2004年,米克尔复出,Google是有力推手,女皇与两位创始人布林和佩奇有着亲密私人关系,帮助摩根士丹利赢得了GoogleIPO的承销大单。不过这还是幕后操作,真正代表米克尔复出的标志是,竟然与中国有关,她发布的长达217页的《中国互联网报告》,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唱出赞歌。

2010年,米克尔跳槽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,成为KPCB的合伙人。

3、书里边的玛丽·米克尔。

米克尔出道太久,已经被写进了书中。

玛吉·马哈尔的《大牛市》里有关于玛丽·米克尔描写:

在摩根士丹利,米克尔带来了业务……米克尔对她所负责的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忠诚几乎是救世主式的。

玛丽觉得,把互联网的名声打响是她的使命——这些公司是特殊的——她有责任让世界了解它们。她的一位同事兼朋友这样说。

当德意志摩根建富的分析师比尔·格利在1997年降低网景公司的评级时,他看到,订单并没有出现——而玛丽勃然大怒。即便在数字出来之后,证明比尔是对的,她也怒不可抑。到今天,她仍然把网景的垮台归咎于格利。按照她的理解,分析师不是要调查研究,而是要讲故事——他们在那里是要写故事——要传播幻想。

安迪·凯斯勒的神作《华尔街的肉》,这本书在中国非常畅销。安迪·凯斯勒自己也是一位证券分析师。《华尔街的肉》里边这么描写玛丽·米克尔。

负责主持晨会的营业员迪基打电话问我:“米克尔死到哪里去了?”

“我不是她的看门人,我想她现在大概是在西岸拜访承销客户吧”我回答。

“你告诉那热导弹,她最好赶快回来替她推荐的那些狗屎烂股票辩护,它们搞得天翻地覆,客户气得把我们这里每个人骂得狗血淋头。”

我告诉米克尔,如果能把营业员那边的业务搞好,她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就会顺利得多。但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温情显然对她是个大诱饵,我几乎可以听到奎特隆也镇定、安慰的话告诉米克尔别理会营业部门那些坏脾气的家伙,他们只是接电话的猴子,在摩根士丹利,成功之道是做承销生意。当时,我并不知道这一点,可是,奎特隆说得一点也没错。我向米克尔指点的是传统分析师的方向,真是老掉牙的风格了,我已经变成守旧派了,华尔街早已经变了。”

4、女皇在中国最火时,互联网却放缓了。

今年,应该是玛丽·米克尔在中国的名声登峰造极之时。

米克尔的火,是不是意味着泡沫接近。距离上一次泡沫已经15年之久了。

但女皇的《互联网趋势》的确也告诉大家,互联网放缓了。

现在全世界有30亿的人使用着互联网,这个数字还在爬升,但增长率却是一路下滑,而且中国市场也是如此。全球的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也是大幅放缓。寻找互联网的新引擎是报告中重要的部分。

在中国,人们对于女皇、皇帝、教父为名头的人,往往会不动脑子地相信。唐骏当年也号称打工皇帝。所以,对于米克尔,我们可以膜拜,但也不能放弃思考。

总之,专门重温了《华尔街的肉》,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经典名句,忍不住分享。

——关于当分析师的条件:

“那么,当分析师需要什么条件呢?首先,分析师职务根本没有任何资格条件,我总认为,猴子也能做这个工作,而且,确实有许多分析师就是猴子......”(P20)

——关于第一次拜访客户的感受:

“我现在不再是未见市面的‘处女’分析师了,第一次的客户拜访‘一点也不痛’”。(P24)

——对分析师酬劳的看法:

“这是个奇怪的体系,更怪的是,几乎与我交谈过的每位分析师都承认他们的酬劳过高(当然是私下说的啦),我们的谈话通常类似如下:“你知道的,若从社会观点来看,我们实在没资格拿这么高的待遇。话虽如此,我还是想让华尔街认为我的酬劳太低。”难怪分析师都这么古怪。”(P39)

(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——黄桷树财经:treenew1983;欢迎自荐与推荐采访企业,请加微信号huhao1226,我们一起聊聊。)
(责编: fabu001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