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 >

关于铁窗诗话的一些介绍

发布时间:2023-11-14 17:08:26来源:网络转载

临江仙

宋·晏几道

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却来时。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
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

名家点评

宋杨万里《诚斋诗话》:晏叔原云: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”可谓好色而不淫矣。

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小山词如“去年春恨却来时,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”。又“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”。既闲婉,又沉着,当时更无敌手。

谭献评《词辨》卷一:名句(落花二句)千古不能有二。结笔,所谓柔厚在此。

梁启超《艺蘅馆词选》乙卷:康南海(有为)云:起二句,纯是华严境界。

诗词的架构,是其发展及水平的关键所在。也可说,是其活力、生命力的肯綮之处。

其实,不仅是诗词。天下事物的高低优劣、盛衰荣辱,主要都在于其的架构和运转。

比如,在人类的发展长河中。各民族、各地区几乎都有其的计数系统,但在世界化的进程,都败给了阿拉泊数字。究其原因,就是它的结构简练、运动快捷。就好像,能用一笔表示的,而用了两笔或更多。那显然成本增大、效益下降,不是必然被淘汰的?

此种例子很多,数码相机打败了胶卷相机;手机使固定电话大幅衰落;光碟早把磁带扫地出门了;量子计算机已挟巨大的优势冲向了传统计算机,等等。这各式各样的变革,主要都是事物结构性和运动性的进步。

由于发展是无限的,所以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可以无限地提高,永无止境。像唐诗宋词,水平仅是一定层次范畴的。就无尽的发展而言,它们只是低级原始的状况。

之所以千载不衰、难以逾越,在于众多低手的抬举、吹捧及神化。再就是,在诗词这方面的结构和运动水平,没有切实地超越唐宋。

实则,诸多诗词,只是常见的、也是低端的平行型架构。如李白的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从白帝到江陵,是自然化的一个时空。但作者把其割裂成了两部分,以两个并行的时空来体现的。

不论昨天、今朝、还是明日,或者不管过去、现在、还是未来。都是一个时空,在不断作用演变着。那么,作品以两个或多个平行的时空来体现。显然要比自然状况的水平低,而且不现实、不合理。因为可以证明,如果有与这个宇宙绝对平行的时空,则其恒为零、不存在。

换言之,那种双平行或多平行的时空构架。只不过是人向壁虚构、主观臆造的,并非物质世界真实无妄的反映和体现。

天下不论怎样的事物,只要不断追究下去,最终都是浑然一体的。没有完全独立,或绝对并行的。这是宇宙的一体性所决定,只在于认识,要到什么程度才能揭示出它们密不可分、铁板一块的实情。

认识,是通过比较这种方法来实现。那就各种事物,切实对比的深度和广度愈大,它们的联系就越多、也就越趋于一体。

因而,平行型构架的症结在于,对诸多事物认识的深广度和一体性不够。简言之,若把它们完全认清了,那是无限化的联系和一体。

“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”。这两句是一个意思,在根本上表现为重复叙述。也就说,不管梦后怎样、酒醒如何。体现的都是一种结果,人去楼空。

通常而言,这种表现手法并不好。因为忙了半天,还是原地踏步、停滞不前的状况。想要强化某一情况或情结等,还是多用点到为止的技法。用一些事物或情形不断地去点,最终形成百川归海之势。

再者,重述影响诗词的架构。因为其是一个意思,那就像一些重复平行的线。没有什么起伏、变化、韵致等,显得机械因循、呆板固化。那不烦言碎词,拖沓冗长了?

还有,要体现某一状况,并不是只有一条路。就好像要表现人去楼空,难道只能说“楼台高锁”、“帘幕低垂”吗?可以说朝无炊烟、暮无灯火;春花无人赏、秋叶无人扫,等等。

要表现某种情况,有无数种方式。只不过,我们所能认识和列举的,是有限的。也就说,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、方面或角度去体现,以使行文摇曳多姿、变化多端。

“去年春恨却来时”。“楼台高锁”、“帘幕低垂”之后,就要提升其的程度,以使其的意义更上层楼。作者应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事物,来体现这种效果,也就直接用了“春恨”。

然而,把这一句,跟它的上句和下句做些对照。就可发现,这句显得干巴巴、死板板的。好像上下都是活木,而它是枯木,这不尴尬难堪吗?

像愁、恨、苦等状态类的词语,若直接表述,很容易使人固化和定型。恍若人就这种状况,无以变动、无法调整。一般,要通过衬托、映带,那表现出的愁恨苦才有变化的余地。

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”。这两句源自五代翁宏的《春残》,“又是春残也,如何出翠帏?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”

其表现了人单身只影、孤苦伶仃的状况。以落花、微雨来衬托,以双燕来反衬的。当然,若说繁花、熏风、双燕之类的,就都是反衬了。如说落英、风雨、孤鸿等,那皆是衬托了。有无数的表现方法,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

这两句,是要起到强化“春恨”句的效应,使之的意思更转一竿。但好像效果不明显,还有着适得其反的意味呢。换言之,不就离情别绪、孤寂春光么,至于如何怎样的恨吗?

其实,上阙这些句子是比较明显的。作者一直想使它们递进、攀升,以达到新的高度。但基本而言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“梦后”句与“落花”句,大致都是形影相吊的愁苦状况,并没有表现出怎么样的恨。使得非但没起到相应的效果,反而使“春恨”句里出外进了,好像要被其它句子给挤出去。

由于“梦后”句与“落花”句,表述的都是离愁别苦、孤形吊影的状况,而且程度也差不了多少。所阙,除了“春恨”句稍显突出外,就是一些意思类同的平行线。并且皆是降调的,搞得铅云密布一般,压抑、沉郁、愁闷。“双燕”句是升调的意象,但它反衬的效应,使那种氛围更为凝重了。要升降、起落、盛衰等有机结合,才可能逸态横生、变化无方。

再者,“独立”这种词语,与愁苦等类似。容易把人定格在某一状态,而抹杀了人不断变动的实情。就如文中所述,我们恍若看到一个满脸春恨,木头般孤立在那的人。自然,这是定型性的笔法所造成。不把人事物五花大绑、铁窗风味地固定住,怎么有力有效地控制?

“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”。这与前面句子的时空,没法自然对接。因而,作者用了“记得”这个连接词。这种词只要使用了,多半使作品的架构、运转、高度等下滑。

由于是初见,那“两重心字罗衣”,不能代表心心相印吧?也许那是歌女的专用服装,或者青少年女子的流行服饰。就像现下的一些演出,有的歌手穿着硕大心字的衣服,就能表示如何怎样了?

“琵琶弦上说相思”。这也不能说明他们,一见钟情、目成心许。因为歌妓,总要唱一些吸引人的曲子,而这多是郎情妾意的。就像现下的流行歌曲,估计起码有一半是爱恨情愁的。

“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”。这是送别,明月当空、彩云飘去。在此,彩云指薄命的美女,就如所说的彩云易散。其源自宋玉的《高唐赋》,及李白《宫中行乐词》等。

由于是“初见”,作者怎能确定为彩云易散?如果已知结果,为何不未雨绸缪?这岂不在弱化作者对小苹的情感,既然如此,那以后也无需刻骨铭心、心焉如割一般了。看来,“彩云”用在此处,还是过犹不及的。

从下阙而言,没体现出两人如何怎样的感情。而上阙,作者只在表述自己的离情别苦。综合而言,好像有着一厢情愿的意味。当然,歌女多想着攀高枝,以摆脱下层的生活。而晏小山,不但是官,还是官二代。总之,作者并没有实质地表现出,小苹对他如何怎样的情感。而反映出的是,两人在一起时,多如逢场作戏一般。

此词,上下阙都是顺叙的。而前者是当下的情景,后者是过去的情形。因而,时空不能自然衔接,是分立的两部分。所以,其是双平行的构架。

再者,对相应事物,作者多还是浮于表面认识。因此没法使它们密不可分地联系和作用,也就更难形成浑然一体的体系了。总感觉作者有着主观刻写、造作的倾向,从而之中的一些表现未必是实情。

(责编: xiaowang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