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 >

华丽逆袭!大明“服饰风华”从等级森严到奢靡求异,制度权利崩塌

发布时间:2023-10-26 20:54:59来源:网络转载

前言

明朝,这个东方大国在1368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,汉人重新掌权。作为夹在两个外族王朝之间的汉人王朝,明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当我们探讨一个朝代的时候,往往会从“衣、食、住、行”这四方面着手,其中又以“衣”尤为重要。因为服饰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,更是权力规训和身份象征的载体。

明朝史书上记载,这个王朝在服饰方面前后成很大的反差。初期实行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,到了中后期,异装僭越之风愈演愈烈,导致朝廷屡禁不止。这一前后变化背后,反映的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历程。本文拟以明代服饰变迁为线索,探讨这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轨迹。

严苛等级:明初服饰制度的设置

1368年,朱元璋在应天府(今南京)建立大明王朝。此时的明廷刚刚通过武力推翻元朝统治,国力空虚,四方未定。为了巩固政权,明太祖下令“敦素崇俭”,在生活方式上推行节约。这就包括制定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,规范百姓服饰。

简朴为尚:太祖的俭朴作风

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念旧的人,即使登基为帝,他的日常生活依然极为俭朴。朱元璋本人并不追求华丽服饰,他常年所穿的不过是棉麻布衣而已。有一次,明太祖突然露面检查,发现近臣们服饰华丽,遂大怒,把他们叫来痛斥了一顿。

“你们这些家伙,身为朝廷大臣,却打扮得像戏子一样!我表面上是你们的皇帝,实际上是全天下的佃农,你们这样衣着光鲜到底是什么心思?”明太祖怒不可遏,左右侍从都被他吓得腿软。

事件过后,明太祖下旨规定,百官只可穿单衣,不许穿丝绸锦缎;连皇宫里的太监也只能穿布衣布裤。

分等次序:精心设计的服饰等级

在严厉批评大臣奢靡后,明太祖开始整顿帝国的衣冠制度。他查阅汉唐旧典,取其精华,并参考元代的服饰系统,精心设计了一个等级森严的衣冠体系。

明初服饰分为帝王、后妃、臣僚、士庶、贱民等多个等级。皇帝只可穿龙袍,后妃则配凤冠霞帔。文武百官根据品级佩戴不同样式的乌纱帽,穿不同颜色的官服,鞋子也要穿特定花色。一般老百姓只可以穿粗布衣服,发型也受限制,不可随意梳洗。

为了确保服饰等级的执行,明廷设立断发断袖司,专门检查民众服饰是否违背规定。一旦发现僭越、违规现象,立即断发或断袖,以儆效尤。在严厉的刑法震慑下,服饰制度初期执行得非常顺利,成为明初社会等级森严的象征。

朴素风尚:百姓的服从接受

明初,百姓们普遍拥护朝廷推行的俭朴生活方式。他们中的大多数刚刚摆脱元朝的压迫,过着小农自耕的生活。朝廷的服饰规定与他们的穿着习惯差异不大,也就没有什么怨言。

平民李大爷是一个老实的农民,他说:“我平时只有几件粗布衣裳,根本买不起什么好料子。能有饭吃已经知足了,哪里还想穿锦缎呢?”

李大爷的邻居张叔也表示赞同:“我看皇上这样规定很好,什么人穿什么衣裳一目了然,大家没有 comparisons (比较心理),也就没那么多是非。我看着邻居穿布衣,心里羡慕不来。”

百姓们普遍认同明初的俭朴风气,这为严苛的服饰制度在民间的推行提供了基础。

求异盛行:明中后期服饰的奢靡

明初的服饰制度执行了一个世纪后,到了正统、成化时期,情况发生微妙的变化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社会财富积累,人们的服饰观念也产生了转变。原本严密的等级制度在各阶层的冲破下开始松动。

商贾铤而走险:违禁穿绸缎

明初明令禁止百姓穿着绸缎,但到了明中期,富裕的城市商人已经开始违规穿绸了。

杭州的丝绸商张某每天与各色锦缎为伍,看了许久,也想尝试穿上。但朝廷的禁令使他不敢公开着绸服出门。张某便先在衣服里面夹层锦缎,后来干脆外面也光明正大地穿上了。

“我天天卖丝绸布疋,挣的是盆满钵满的钱。穿着布衣实在名不符实啊!”张某美美地抚平绸袍上的褶皱,洋洋得意地走上大街。

像张某这样的富商在明中期日渐增多。他们开始挑战等级森严的服饰规定,带动了民间的模仿风潮。

妻妾争艳:婚丧嫁娶礼仪的变革

到了成化年间,不仅是商人阶层,就连普通百姓也开始追求奢华的婚丧嫁娶礼仪了。

明初规定百姓妇女只可戴银饰,而到成化时,许多妻子已经开始肆无忌惮地戴金钗珠环了。村民小郑的妻子张氏就是一个例子:“我原本只有一两件旧银饰,穿着非常朴素。可自从哥哥给了我几件金首饰,我也终于能够光鲜亮丽起来了。”

张氏高傲地说。在她的带动下,村子里其他妇女也开始向自己的丈夫置办金饰,争奇斗艳。

民间的丧葬仪式也日益奢靡。村民们原本朴素的葬礼变成了厚葬薄养的盛大排场,有钱人甚至聘请戏班表演,张灯结彩,以示哀荣。

新式装扮:时尚的兴起

到了嘉靖年间,明代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时尚观念。人们不再单纯追求奢华,而是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装扮了。

当时出现了一种叫“纸衣”的新式服饰。它用纸浆制成各种花色衣料,轻薄透亮。文人学士们争相穿着纸衣出门炫耀。还有人设计了高高的木屐,加长了鞋头,使自己的步态更加诡异。

这些新奇装扮在明代上流社会里风靡一时,人们争相模仿,但也引起了守旧者的非议。

“现在的男子美其名曰时尚,走起路来跌跌撞撞,连正常行走都成问题。这纸衣又如何抵御寒暑?

实是毫无意义的玩物!”老学究李翰大声嚷嚷,对新兴装扮趋之若鹜的风气极为不满。

但明代中后期,这种个性张扬的美学已经深入人心,李翰的抱怨也对阻止它无能为力了。

纸醉金迷:晚明服饰的肆意妄为

踏入17世纪,明王朝进入了后期。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可用“纸醉金迷”来形容。丝绸锦缎无处不在,各色奇装异服争奇斗艳。面对这股热潮,象征专制的服饰等级体系名存实亡。

胡服再现:违禁穿用

明初以来,朝廷一直禁止汉人穿蒙古、韩国等少数民族的胡服。但到了天启、崇祯年间,这项禁令已经毫无威力可言。汉人不仅穿起胡服,还创造性地改良设计,推陈出新。

南京一带流行起了一种外形类似蒙古袍,但衣摆翻了毛边的新式服饰。还有人把韩服与汉服元素混合,造就出颇具特色的新款式。这些“新胡服”受到了南京服饰界的热捧。

“我试着把蒙古大袖和汉服直裰结合起来,效果非常惊艳!这种衣服既美观又方便活动。” 设计师李画得意洋洋地说。

银钗变金钗:妇女越级使用

明朝规定妇女只可佩戴银饰,但到了晚明,金钗珠环已经为普通百姓家中的妻妾所用。村妇们争相戴金钗子,衣裙上也配以金缕,仿佛已经不把皇室的规定放在眼里。

“我可是花了老公一年的积蓄,才买到这对金凤钗。戴在头上多娇艳動人啊!”村妇陈氏仰着头骄傲地说。

“我也要我老汉为我置办金钗才行!”另一村妇李氏眼馋陈氏的金钗,急忙催促自己的丈夫。

奇装异服:各显神通

晚明社会对服饰的追求已然到了疯狂的地步。文人墨客们争奇斗艳,都想设计出最引人瞩目的奇装异服。

一时间,大衣怪,裤裙Wild,穿戴用品五花八门。有文人高跟鞋加长过脚,使自己看起来像火柴人一般摇摇欲坠。还有人用纸张和蜡烛打造衣冠,被点燃后这些“蜡纸衣”会在身上逐渐融化......

这些离奇古怪的着装在文人圈子里广为流传,而在老派文人看来简直荒谬可笑。

“现在的装扮已然偏离正轨,远违先圣规矩。只盼吾辈能保持庄重素雅的风度,不随波逐流。”老学究李翰再次发出了感叹。

(责编: xiaowang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