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 >

王生鼎:家乡有座神奇的庙

发布时间:2022-10-07 17:45:38来源:网络转载
 
家乡有座神奇的庙
 
■ 王生鼎

 

我的家乡在淮河北岸,村南的河堤下,渡口东侧,有一段滩涂地与别处不同,它高阜突起、高出地面许多。这里,曾经有座古寺,也曾是我儿时的乐园。只可惜,现在只能见到它的遗址了。
记忆中,在一处高出地面近10米的高阜地上,耸立着一座滨淮、镇水的庙宇。此庙和别处的不同,它集玉皇阁、关公阁于一体,僧不僧道不道的。此庙名唤王家庙,其始建年不详,据当地县志记载,曾在明熹宗(朱由校)天启年间重修再建。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我和小伙伴们时常“光顾”王家庙。虽已荒芜破败,但廊阁殿堂犹存,泥塑的神像还在,只是没有见到僧人、沙弥。我们在庙内玩过家家、捉迷藏,听殿角檐下因风吹动的铜铃声,真真梵音缭绕,悦耳爽心。我们还时常从寺庙的西北坡面上“坐滑滑梯”一滑而下,有好几次,还划伤过屁股……
寺庙坐北朝南,居高岸而下吞淮水,日穷十里帆楫于眼下。出南门,沿石阶而下可汲淮水。寺庙呈两阁一院,前为关公阁,后为玉皇阁。正殿三间,玉皇大帝居中坐于神台之上,东西两侧,殿角雕塑判官、小鬼,正殿前两侧厢房为僧侣居所。前殿三间分上下两层,上层是公关阁,关云长持刀居坐正中,两旁楹联题书曰:“青灯观青史持青龙偃月,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”。下层中为山门、东置灶房、西为土地祠。
有道是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此庙虽规模不大,但也曾香火鼎盛一时,往来香客不断,有关的一些神奇传说也流传至今。
传说在一个阴雨朦朦的夜晚,村人忽见寺庙红光一片,紫气缭绕,即闻有弦乐笙歌萦耳,仙舞妙曲动听。及至近前,寺庙如旧,孤寂依然,并无异常。
又传在一个炎夏的傍晚狂风骤起,飞沙走石,正在东行的船舶忽遇顶头风,行走吃力。凡靠近王家庙的商船,皆拢成一片泊于庙前岸边,欲等风停了再走。熟料风势持续数天未减,漕运水产品的船家急得抓耳搔腮,心焦如焚,唯恐货物运不到南京就腐烂而赔不起。其他船家也为耽搁时日挣不到钱,忧心忡忡的。于是结队迳往庙中进香求签,请玉皇大帝庇佑。说也怪,祷告后的下半夜竟风平浪静,破晓前又西风徐徐,顺风顺水。船家无不心悦诚服,纷纷在船头焚香谟拜。
还传闻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里,一伙土匪潜入庙后的村子里抢劫,搅得人哭犬吠,求乞呼救声不断。火光中,忽见一红脸长髯大汉驰红马舞刀而来,口中大喝“尔等鼠辈休得放肆作践,还不作速退去!”声若洪钟,眼似铜铃。众土匪受此一唬慌忙遁逃。村人皆言:此乃“关帝爷显圣了!”
另有一件奇事,就是每到夏季,淮河流域暴雨连绵、洪水泛滥成灾。在河水逼近庄堤、接近溃堤之时,寺庙仍安然屹立于汪洋之中,岿然不动,而洪水只与门前的石阶持平。据村里老一辈人说,此神庙深得玉皇大帝的佑护。亦传说寺庙下方有个蜘蛛洞,隐藏着一个修行千年的蜘蛛精,所以水涨庙台也在增长,终不能漫没庙宇。
从此,水上的船家、陆上的住户互为传颂,把王家庙传得神乎其神,进香崇拜者越来越多,清末至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。凡过往船只无不停棹罢帆,泊舟靠岸而至庙中虔心进香褥告,籍以保佑他们乘风破浪、鼓帆远航。五里三乡的人也都络绎不绝、纷至沓来,为鸣冤、祈愿、求佑等跪倒在庙中。
解放后,特别是六十年代,“破四旧”运动兴起,主持僧南下九华山,小和尚就地返俗。此后庙宇便缺乏管理,无人修缮,因此烧香还愿者断绝,寺庙昔日的风光荡然无存。
更为可惜的是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,为防汛抗洪的需要,当地政府陆续拆除房梁木料充作防汛物资,寺庙更加破败不堪。然毎至夏季涨水,仍不能漫没寺庙。至八十年代初,庙宇房舍早已不复存在,只剩3米高的土庙台。每到岁末年尾,村里的推剧团便在庙台上唱戏演出,彼时地方推剧复兴,村村搭台演唱古妆戏。也常用作露天电影的放映场地,《地雷战》《地道战》《南征北战》《洪湖赤卫队》等电影都留下了我儿时的记忆。
一九九一年夏,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,河对面的六坊湾一片汪洋。洪水退后,水利部门和淮河防汛指挥部对流域内的河滩建筑进行彻底清障,庙台庙基随之夷为平地。然历经沧桑、阅无数春秋的古寺神庙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,为世人风传。
古寺的“神”传,一方面反映了历经帝制皇朝,倍受奴役压榨,尝遍苦难的人们在无处申诉的窘迫中的精神寄托;另一方面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传奇色彩。
每次回到家乡,我都要在河滩它的遗址处驻足、凭吊,试图找寻出它的踪迹,以及我的快乐的童年时光。恍惚间,寺庙殿角檐下的铜铃声又在我的耳际回响,余音缭绕,悦耳爽心,经久不息……
家乡有座神奇的庙
 
■ 王生鼎

 

我的家乡在淮河北岸,村南的河堤下,渡口东侧,有一段滩涂地与别处不同,它高阜突起、高出地面许多。这里,曾经有座古寺,也曾是我儿时的乐园。只可惜,现在只能见到它的遗址了。
记忆中,在一处高出地面近10米的高阜地上,耸立着一座滨淮、镇水的庙宇。此庙和别处的不同,它集玉皇阁、关公阁于一体,僧不僧道不道的。此庙名唤王家庙,其始建年不详,据当地县志记载,曾在明熹宗(朱由校)天启年间重修再建。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我和小伙伴们时常“光顾”王家庙。虽已荒芜破败,但廊阁殿堂犹存,泥塑的神像还在,只是没有见到僧人、沙弥。我们在庙内玩过家家、捉迷藏,听殿角檐下因风吹动的铜铃声,真真梵音缭绕,悦耳爽心。我们还时常从寺庙的西北坡面上“坐滑滑梯”一滑而下,有好几次,还划伤过屁股……
寺庙坐北朝南,居高岸而下吞淮水,日穷十里帆楫于眼下。出南门,沿石阶而下可汲淮水。寺庙呈两阁一院,前为关公阁,后为玉皇阁。正殿三间,玉皇大帝居中坐于神台之上,东西两侧,殿角雕塑判官、小鬼,正殿前两侧厢房为僧侣居所。前殿三间分上下两层,上层是公关阁,关云长持刀居坐正中,两旁楹联题书曰:“青灯观青史持青龙偃月,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”。下层中为山门、东置灶房、西为土地祠。
有道是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此庙虽规模不大,但也曾香火鼎盛一时,往来香客不断,有关的一些神奇传说也流传至今。
传说在一个阴雨朦朦的夜晚,村人忽见寺庙红光一片,紫气缭绕,即闻有弦乐笙歌萦耳,仙舞妙曲动听。及至近前,寺庙如旧,孤寂依然,并无异常。
又传在一个炎夏的傍晚狂风骤起,飞沙走石,正在东行的船舶忽遇顶头风,行走吃力。凡靠近王家庙的商船,皆拢成一片泊于庙前岸边,欲等风停了再走。熟料风势持续数天未减,漕运水产品的船家急得抓耳搔腮,心焦如焚,唯恐货物运不到南京就腐烂而赔不起。其他船家也为耽搁时日挣不到钱,忧心忡忡的。于是结队迳往庙中进香求签,请玉皇大帝庇佑。说也怪,祷告后的下半夜竟风平浪静,破晓前又西风徐徐,顺风顺水。船家无不心悦诚服,纷纷在船头焚香谟拜。
还传闻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里,一伙土匪潜入庙后的村子里抢劫,搅得人哭犬吠,求乞呼救声不断。火光中,忽见一红脸长髯大汉驰红马舞刀而来,口中大喝“尔等鼠辈休得放肆作践,还不作速退去!”声若洪钟,眼似铜铃。众土匪受此一唬慌忙遁逃。村人皆言:此乃“关帝爷显圣了!”
另有一件奇事,就是每到夏季,淮河流域暴雨连绵、洪水泛滥成灾。在河水逼近庄堤、接近溃堤之时,寺庙仍安然屹立于汪洋之中,岿然不动,而洪水只与门前的石阶持平。据村里老一辈人说,此神庙深得玉皇大帝的佑护。亦传说寺庙下方有个蜘蛛洞,隐藏着一个修行千年的蜘蛛精,所以水涨庙台也在增长,终不能漫没庙宇。
从此,水上的船家、陆上的住户互为传颂,把王家庙传得神乎其神,进香崇拜者越来越多,清末至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。凡过往船只无不停棹罢帆,泊舟靠岸而至庙中虔心进香褥告,籍以保佑他们乘风破浪、鼓帆远航。五里三乡的人也都络绎不绝、纷至沓来,为鸣冤、祈愿、求佑等跪倒在庙中。
解放后,特别是六十年代,“破四旧”运动兴起,主持僧南下九华山,小和尚就地返俗。此后庙宇便缺乏管理,无人修缮,因此烧香还愿者断绝,寺庙昔日的风光荡然无存。
更为可惜的是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,为防汛抗洪的需要,当地政府陆续拆除房梁木料充作防汛物资,寺庙更加破败不堪。然毎至夏季涨水,仍不能漫没寺庙。至八十年代初,庙宇房舍早已不复存在,只剩3米高的土庙台。每到岁末年尾,村里的推剧团便在庙台上唱戏演出,彼时地方推剧复兴,村村搭台演唱古妆戏。也常用作露天电影的放映场地,《地雷战》《地道战》《南征北战》《洪湖赤卫队》等电影都留下了我儿时的记忆。
一九九一年夏,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,河对面的六坊湾一片汪洋。洪水退后,水利部门和淮河防汛指挥部对流域内的河滩建筑进行彻底清障,庙台庙基随之夷为平地。然历经沧桑、阅无数春秋的古寺神庙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,为世人风传。
古寺的“神”传,一方面反映了历经帝制皇朝,倍受奴役压榨,尝遍苦难的人们在无处申诉的窘迫中的精神寄托;另一方面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传奇色彩。
每次回到家乡,我都要在河滩它的遗址处驻足、凭吊,试图找寻出它的踪迹,以及我的快乐的童年时光。恍惚间,寺庙殿角檐下的铜铃声又在我的耳际回响,余音缭绕,悦耳爽心,经久不息……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